公共文化空间如何消除“成长的烦恼”?

来源:九优亚游    发布时间:2025-06-23 15:15:24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征程。之后的十余年里,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为切口,书写了一场关于“人、城、文”深度交互的变革叙事。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曾面临三重困境:其一,点位布局的“孤岛化”,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各自为政,资源割裂导致服务效能低下;其二,运营模式的“行政化”,政府大包大揽与社会参与不足形成结构性矛盾;其三,社会定位的“基础化”,局限于满足群众需求,缺乏更进一步引领时代风潮的文化活力。面对这些桎梏,浙江通过《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建议》等政策牵引,用一场轰轰烈烈的“空间革命”,直面“成长的烦恼”,实现了对传统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突破。

  当文化空间不再局限于“钢筋水泥的容器”,而是演变为“多元价值的枢纽”,这场发轫于之江两岸的变革,正不断拓宽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能性边界。

  公共文化空间的集群化发展一直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浙江,各大城市的主要公共文化空间同样经历着从单馆独立运作向多馆协同运营的深刻转型。

  过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多以独立实体形态存在,功能定位清晰但资源分散,服务半径有限。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需求提升,单馆模式逐渐显露出空间利用率低、服务同质化、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能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网状服务体系的文化场馆集群,成为浙江百年公共文化服务探索的新选择。

  浙江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历时120多年,其起点可追溯至1900年创建的“杭州藏书楼”。该楼由邵章、胡焕倡议设立,最初位于杭州城东菜市桥畔,藏书不足万册,但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借阅,成为浙江近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雏形。

  1903年“杭州藏书楼”扩充为“浙江藏书楼”,迁至大方伯里,兼具官办性质,藏书规模扩大,初步具备现代图书馆特征。1912年孤山馆舍白楼落成,成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1913年作为总馆开放。此后,浙江图书馆陆续增设大学路馆(1931年)、曙光路馆(1998年)等分馆,各馆独立运营,功能以文献保存和基础阅读服务为主。

  1998年启用的浙江图书馆曙光路馆区,是省内首个集文献服务、展览、学术报告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标志着文化场馆从单一功能向文化活动的延伸。其设计融合自然景观,与西湖景区形成互动,成为区域文化地标。

  从已不复存在的杭州藏书楼到后来的曙光路馆区,浙江省图书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朝代的更迭、战火的洗礼,从始至终坚持“以文润人”,一直是单体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探索新表达的模范生。

  迈入21世纪后,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更趋多元,浙江省公共文化空间果断顺应时代变化,聚集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等数十家文化艺术单位,总建筑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的西湖文化广场应运而生。

  这座跨时代的文化地标,集文化、教育、娱乐和休闲于一体,极大丰富了杭州乃至浙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浙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但抛开地理空间的集合不谈,西湖文化广场的各大文化空间在资源共享、深度协同方面依然不够深入,日常运营以“单兵作战”为主,这样的模式在群众愈来愈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面前,逐渐凸显出局限性。

  2023年8月29日,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空间——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正式启用。大手笔投入,呼唤一场大画幅的改革。这艘包含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文学馆、公共服务中心的“文化航母”,一经开放就以极具突破性的制度和模式创新,回应了社会的关切。

  为打破“散拼运营”导致文气人气不足、商业味过重等弊端,之江文化中心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原则深化政、事、企协同,构建“4+1+N”委托运营模式,即4个场馆委托授权主体+1家一体化运营主体+N个服务商。四馆聚焦自身专业展陈,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空间统一授权浙江文投进行“一体化”运营,以方案提供者、服务集成者、生态构筑者为角色打造功能性平台,优化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这道关系算式活化了公共空间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形成一种新的自洽和默契,也让之江文化中心在开馆后的第一年就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背景和文化陈列展”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年度陈列展精品,最高单日客流超过2.5万人次;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到馆读者超过123万人次,阅读推广活动近500场;文学馆各类展示和活动吸引观众15万人次,落地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成为活态文学综合体,让静态的文学动起来、抽象的文学具体起来;作为全国首家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省非遗馆年举办传承活动近900场次、研学体验活动140场,30岁以下观众人数占到45%;整个之江文化中心共吸引访客超830万人,举办各类活动3312次,产业化营收突破亿元。

  从“开门红”赢得“满堂彩”到成为流量长红的文化新地标和打卡地,之江文化中心以“一体化”为关键词,做好运营管理“四则运算”,圆满实现了既定改革目标,也为全国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提供了新范式。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度和服务的满意度上,还体现在社会各方的参与度上。这里是人际交往密集之处,更是城市精神之所在。

  近年来,浙江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协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日常运营与内容创作,让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从此前的“政府独唱”转向“社会合唱”,激发了多元文化主体“百花齐放”,使得各类创意、资源、人才与受众在公共文化领域碰撞出彩。

  2022年底,宁波市文化馆结合“一人一艺新空间”的建设需求,推出了“趣文化馆”项目。该项目以空间增效为核心,以场域思维为突破口,提出了“每一位观众都是策划师”的口号,诚邀文化创意、展览策划、音乐制作、新媒体运营等各类艺术社团骨干参与到内容创作和宣传推广中来。

  如通过“趣文化馆当馆长”的主题招募活动报名的第一季“馆长”王小水就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办了“东海巡鲸”作品展。她用一份手作传达的温暖与力量,让人们遗忘掉脑海中的烦恼,得到了心灵的治愈;第四季“馆长”“80后”宁波籍艺术家单昊,将家乡的竹林“搬”到了馆内。在个人画展中,单昊让实体的竹与画面的竹形成呼应,观众不仅能在室内场馆中体验到林间穿梭的自然乐趣,更从单昊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乡愁的共鸣。

  “趣文化馆”颇具吸引力的创意还在于让艺术撕掉“高大上”的标签,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文化的浸润。

  近两年,“小而美”的咖啡馆遍布宁波的大街小巷,各大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涌现了大量咖啡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为此,“趣文化馆”第二季策划了“宁波咖啡摄影展”,通过向全社会征集作品,最终选取了39位摄影师的138幅作品参加本次展览。

  这场主打亲民的摄影展,从摄影作者、拍摄对象到看展的观众,全都是曾经认为艺术遥不可及的人。展览现场,市民一改走马灯式的观展流程,忙不迭地在朋友圈分享着一幅幅摄影作品,更不可思议的是观众发现照片里的熟人直接现场“连麦”,一大批场馆外的“路人”被圈粉。

  截至2025年初,宁波市文化馆利用馆内的117艺术中心策划打造了六大主题10余项创意活动,相关联的内容全网点击量超600万人次,社交平台线万人次,更实现了观众人流量120%的同比增长。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开元广场上,一个造型独特的集装箱舞台格外醒目。

  这个“大盒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装饰构建,而是镇海精心打造的A-BOX智能共享舞台,可免费提供场地、音响、灯光等设施。在不同场景中,A-BOX可快速变身为街舞快闪舞台、露天电影院、民谣音乐会场地等文化展示平台。这种“即插即用”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固定场馆的限制,降低了市民举办演出、讲座、沙龙等活动的门槛,也激发了市民的创作热情。

  一年多来,A-BOX智能共享舞台已成功举办近百场活动,内容涵盖歌舞表演、非遗展示、移动课堂等,吸引了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近50家机构参与表演。其中超50%的演出由民间团队自主申报,如大学生说唱社团、街舞爱好者等,形成“草根文化”与专业艺术的碰撞。

  目前,A-BOX已在镇海区开元广场、金色广场、湖滨广场、宁波植物园和秦山村5处城市公共空间落地。通过融入场景、联动资源,A-BOX成功推动了“人人可享、人人可创”的文化生态构建,成为镇海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闪耀名片。

  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当舞台足够开放包容,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角。大家尽情地唱出来、演下去,A-BOX完全有潜力成为培育更多文化青年团队的优质孵化空间,为城市文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公共文化空间,归根结底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集聚互动的场所。无论是文化建筑,还是文化“盒子”,只要能适应“人的尺度”,能为群众带来更美好的文化享受,都是值得推广的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人民文化自信慢慢地加强的今天,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不再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唯一目标。随着创意人才的不断聚集和创意思维的不断碰撞,浙江各类文化场馆正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领导力量。

  这两年,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浙江,不断有文化地标、文化精品“上新”。它们有的在产业融合上大步前行,有的则在破圈跨界中闯出新路,为老百姓带来了突破想象的文化感受。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西泠印社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誉。120年历久弥新,这家百年老社并没有被时代淘汰,而是不断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融合并进,通过创新形式,使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城市肌理之中。

  2024年9月29日,由拱墅区建设、西泠印社集团负责运营的西泠·武林美术馆精彩亮相。

  西泠·武林美术馆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七层,地下二层。六、七层为西泠印社美术馆新馆,展陈面积1.1万平方米,包含恒温恒湿精品展厅和多个常设展厅、临展厅、开幕大厅及金石主题图书室、公共教育教室等多元空间。一层、负一层是西泠书房,融合了图书阅读、文房四宝、文创产品、文化沙龙、非遗传承、研学体验、咖啡茶饮、西泠文化展示等多种业态。

  此外,西泠·武林美术还引入了动漫设计、数字科技等领域的有名的公司与潜力公司,结合西泠印社集团旗下西泠印社鉴定评估中心、西泠印社非遗中心等公益性平台,形成“艺术展示—文创开发—消费体验”的完整产业链,是全国首个全产业化运营的“美术馆+”文化商业综合体。

  建筑空间之外,西泠·武林美术馆还与周边社区、学校、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相连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艺术、文旅、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文化空间”。

  运河之畔,新建的西泠印社美术馆,通过融合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引领杭州艺术新生态的强劲动力。而在西湖周边,焕新的杭州菜市,则通过融合传统烟火气与现代生活方式,展现了城市文化破局的多元路径。

  2024年,西湖区集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以文二菜市二期、东山集等为代表的菜市经过“爆改”更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生功能,更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和社区互动,成为兼具生活气息与美学体验的城市文旅新空间。

  文二菜市在改造中巧妙融入杭州西湖文化,如标志设计以雷峰塔夕阳为灵感,背景纹理融入三潭印月,蓝绿色条纹象征西湖水波;建筑中还运用了西湖区非遗竹编工艺打造光影效果,既保留传统记忆,又赋予空间艺术美感。

  此外,文二菜市还开发的系列文创产品如布袋和冰箱贴,成为顾客乐购的伴手礼。《青春环游记》《种地吧》等热门综艺娱乐节目也选择来此拍摄录制。

  毗邻菜市的小广场还会举办各种潮流创意市集、音乐会、露天影院、主题沙龙、小剧场、脱口秀等特色活动,既为丰富邻里饮食文化生活,也为年轻人营造全新的菜场氛围。

  西湖•东山集(原东山农贸市场)从开业那天起,就凸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鲜明“个性”——联合单向空间,以“夺回附近”为题,发起“菜市场漫游计划”,邀请不相同的领域的创作行动者们,开启一场沙龙和一次菜场诗歌展。目的是在公共空间中,重拾失落的附近感知,夺回烟火气的寻常疗愈。

  曾经,逛东山集的重要理由是“这里能买到西湖里的鱼”,现在,来这里的理由更多了。

  走进一期东山弄市集,随处可见的文案,充满着浓浓的情绪价值:“菜市场是我的食粮,逛菜市场是我的精神食粮。”“愿你人生最大的苦,是苦瓜的苦。”“要和世界硬碰硬的鸡蛋,终究变成了一顿早餐”……

  走进二期东山里,这座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于一体的社区商业空间,处处都是惊喜:片儿川、油墩子、葱包烩、定胜糕、猫耳朵、小笼包等杭州本地小吃让你目不暇接;社区生活商店、创意市集、咖啡馆、书店、民宿等多种消费场景让你眼花缭乱。

  当文化空间越来越贴近生活,生活场景中慢慢的变多地呈现出文化元素,城市的内涵便会被不断刷新,属于这一个地区的千万种可能性也会随之喷薄而出。

  浙江公共文化空间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治理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革新,这一过程使文化空间成为驱动产业升级、托举群众生活、塑造城市气质的重要引擎,彰显了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塑城”的转型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今天头条凤凰新闻被网信办约谈相关频道中止更新

下一篇:2025第17届广州国际住博会

微信公众平台